褐頭鶇(學名:Turdus feae)是鶇科、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2-25厘米。上體草黃褐色,下體淡灰白色。喉部兩側(cè)、胸和兩脅石板灰色具白色眉紋。虹膜暗褐色,嘴暗角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腳黃褐色。
褐頭鶇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陰暗潮濕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隱匿于溪流岸邊灌叢和樹叢間,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急速,每次飛行距離短,不做長距離飛行。夏季繁殖期間常見站在樹梢上或灌林枝頭鳴唱,嗚聲短急、嘹亮、悅耳且富有顫音。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褐頭鶇僅知繁殖于中國河北東陵、北京西部百花山。越冬于印度阿薩姆、緬甸和泰國北部。
相似種白眉鶇(Eyebrowed Thrush)下體為橙棕色,雄鳥頭、頸較灰;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無白色眉紋,外側(cè)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區(qū)別均甚明顯,野外不會混淆。
存在(繁殖地):中國(河北東陵、北京西部百花山)。
存在(非繁殖地):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
存在(居住地):老撾。
雄鳥額、頭頂、后頸、頭側(cè)、頸側(cè)暗橄欖褐色,耳覆羽混雜有污灰白色羽干紋,眼先黑褐色,眉紋白色或污白色、短而窄,眼眶上下緣污白色。背、肩、腰至尾上覆羽橄欖褐色或草黃褐色,尾暗橄欖褐色或暗草黃褐色,外翈較淺淡,有時尾羽表面隱約可見細的暗褐色橫斑。翅黑褐色,翅上覆羽橄欖褐色具皮黃色尖端。外側(cè)飛羽外翈羽緣橄欖灰褐色,內(nèi)側(cè)飛羽外翈橄欖褐色。頦和喉部中央白色或污白色,喉部兩側(cè),胸和兩脅暗石板灰色,腹中部、肛區(qū)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污白色;尾下覆羽基部或羽緣橄欖灰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色。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羽色較暗淡。頦,喉白色而微沾褐色斑點,眉紋不顯著,胸和兩脅較灰褐。
幼鳥上體暗橄欖褐色具棕黃色羽干紋,下體污灰白色,胸、腹和喉側(cè)具暗橄欖褐色圓斑和橫斑,羽端微沾淺淡棕黃色。
虹膜暗褐色,嘴暗角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腳黃褐色。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58-78克 215-246毫米 18-20毫米 125-135毫米 95-106毫米 30-33毫米
雌性 65-73克 202-240毫米 18-22毫米 123-126毫米 89-103毫米 30-33毫米
習性: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陰暗潮濕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隱匿于溪流岸邊灌叢和樹叢間,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急速,每次飛行距離短,不做長距離飛行。夏季繁殖期間常見站在樹梢上或灌林枝頭鳴唱,嗚聲短急、嘹亮、悅耳且富有顫音。
遷徙:褐頭鶇僅知繁殖于中國河北東陵和北京西山。每年5月初遷來北京西山繁殖地,9月下旬即遷離中國繁殖地,飛往印度東部、緬甸和泰國北部越冬。
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
據(jù)蔡其侃(1988)的觀察,褐頭鶇在北京地區(qū)的繁殖期5-7月,最早在5月上旬即已發(fā)現(xiàn)到達繁殖區(qū),多是雄鳥先到達,在巢區(qū)樹梢上鳴唱求偶,很快即配成對,并彼此追逐、嬉戲于灌叢間,隨后即進入繁忙的營巢期。此時雄鳥也很少嗚唱,它和雌鳥-起共同參與營巢活動,頻繁地穿梭于低矮、茂密的灌叢、草叢和山溪泉水邊采集營巢材料。通常營巢于海拔1700-1900米的高山灌叢和矮曲林中,巢多置于山柳和六道木等闊葉樹枝權(quán)上,距地高1-1.5米。
巢呈深碗狀,主要由枯草莖、細根、植物纖維等構(gòu)成。其中巢基和巢壁基部1/3是用枯草、苔蘚、枯葉碎片和植物纖維等材料與稀泥、粘土混雜而成,稀泥干燥后即將巢牢固地粘附在樹權(quán)上,巢上部主要由枯草莖和細的須根編織而成,巢內(nèi)墊有細軟的草莖和纖維。巢的大小為外徑13.5-16.0厘米×16.5-17.0厘米,內(nèi)徑7.5厘米×8.0-8.5厘米,高9.0-9.5厘米,深6.0厘米。巢位向陽,但巢四周常為茂密的枝葉所掩蓋,極隱蔽,一般難于發(fā)現(xiàn)。每個巢需10-12天即能筑好,筑好巢后即開始產(chǎn)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chǎn)卵4枚。新鮮卵呈淡鴨蛋藍綠色,密被有玫瑰棕褐色、淡灰褐色和咖啡色的細小斑點和漬斑,尤以鈍端較密集,也有的卵斑點細小而稀疏。卵的大小據(jù)8枚卵的測量為27.5-30.2毫米×20.0-20.5毫米,平均28.75毫米×20.1毫米。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留巢期12-14天。7月初即見出巢幼鳥,剛離巢時幼鳥棲息在巢旁樹枝上,等待親鳥喂食,1-2天后可跟隨親鳥飛離巢區(qū)覓食。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已被鳥類國際(Bird Life tntemational)列入《全球瀕危鳥類名錄》,作為世界級瀕危鳥類受到保護。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根據(jù)鳥類國際(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01年對記錄的分析,全球種群估計有2500-9999只成熟個體,其結(jié)論是,鑒于近期記錄數(shù)量相對較少,且種群密度明顯較低,該物種的總種群可能較少,即不足10000只。這個估計值相當于3750-14999只。2009年估計,中國的種群數(shù)量為100-10000對繁殖對和50-1000只遷徙個體。
褐頭鶇已在其繁殖范圍內(nèi)的幾個保護區(qū)被記錄下來,包括中國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河北老嶺自然保護區(qū)和北京白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在河北省和山西省其他地方也有褐頭鶇的保護區(qū)。多個越冬地點受到保護,包括納豆洞國家公園(緬甸維多利亞山)、素帖山國家公園、茵他儂山國家公園、帕翁坡山國家公園、翁桂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湄萍國家公園、嵋翁國家公園、Thung Yai Naresuan和Huai Kha Khaeng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崗卡章國家公園(泰國,W.Limparungpatthanakij in litt. 2016)和Nakai Nam Theun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區(qū)(老撾)。
2022年1月,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wù)中心(簡稱“四面山森服中心”)工作人員在整理布設(shè)于大窩鋪原始森林的紅外相機資料時,意外發(fā)現(xiàn)紅外相機近距離拍攝到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褐頭鶇的生態(tài)照片。
2022年9月21日,中科大學生林生富在校園觀鳥時,發(fā)現(xiàn)了褐頭鶇,也是安徽省首次觀測到褐頭鶇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