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白當地一直有句老話流傳下來:“博白蕹菜鮮,那林魚味絕!”。那林魚歷史悠久,有300多年養(yǎng)殖歷史,從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鮮之人的喜愛。白州之野產異魚,此言不假,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唐、宋時期,博白綠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魚。宋·樂史《綠珠傳》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盤龍,洞房山、雙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魚有婢妾魚。綠珠生雙角山下,美而艷。據傳,絕代美女綠珠即七彩婢妾魚精幻化而生。到清代,這種珍貴的魚類不再見記載于任何史料,倒見清道光年間的《博白縣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記載,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見菩薩魚清游。故老相傳,最大的那林魚是清朝年間養(yǎng)了105年的一條草魚王,重達41公斤,有著“水浸木”的傳說。
傳說在古時候,當年七仙女中的織女跟牛郎相愛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悶悶不樂,故偷偷下凡散心,經過那林鎮(zhèn)六塘脛,見此地風景優(yōu)美,有六口清澈見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戲耍。由于塘中沒有生物,顯得過于沉靜,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從天庭中取魚放入此六塘中,以煥生機。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魚,旁邊有一放牛青年路過,由于長期缺乏營養(yǎng),加之受烈日爆曬暈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將其扶到樹下,從水中取出一條魚用于煲湯給該放牛青年喝,該青年喝后便恢復了清醒,更是感覺得精力充沛,口中鮮味仍回味無窮。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貧窮、艱辛,便取水中之魚給他帶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魚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溪水旁邊挖窩養(yǎng)魚,每天勤勤懇懇上山割草,摘瓜葉喂養(yǎng)魚,精心喂養(yǎng)的魚條條都膘肥體壯。由于干旱無收,鄉(xiāng)親們每天都挨餓,放牛青年抓魚煮湯,分發(fā)給鄉(xiāng)親們喝,助鄉(xiāng)親們渡過了難關;鄉(xiāng)親們個個稱贊,口口相傳,此后那林家家戶戶都把此魚當寶一樣養(yǎng)殖開來。魚愈養(yǎng)愈多,名聲越來越大,從此那林便成了魚米之鄉(xiāng),那林魚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眾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養(yǎng)魚的習慣,那林魚主要以草魚為主,利用六萬大山余脈山泉水源眾多,水流長年不斷,水質清新、無污染、溶氧充足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人們在溪邊、山溝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魚塘,且利用當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種循環(huán)流水養(yǎng)殖,名曰“小窩養(yǎng)大魚”。那林魚長年生長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葉等草料喂養(yǎng),養(yǎng)殖3年至4年,便達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質結實,鮮嫩、味香、清甜與眾不同的特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養(yǎng)殖與管理經驗,并世代相傳。
那林魚在博白悠久的文化歷史中,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魚類資源,而是作為一種物質文化,也承載著豐厚的文化沉淀,伴隨著六萬大山山泉溪水靜靜流淌,在博白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筆。
那林魚生活在長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長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魚的高品質、標準化養(yǎng)殖。那林鎮(zhèn)一帶冬暖夏涼,水溫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適合那林魚生長,但由于僅投喂天然草料或農作物的莖葉,生長不是很快,養(yǎng)殖周期長,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長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達到6到10公斤。1981年,國家水產總局副局長肖鋒聞訊親自前往博白那林實地考察山窩大草魚養(yǎng)殖,提出山區(qū)養(yǎng)魚要學那林。中央電視臺、廣西日報、玉林日報等各級媒體也對那林魚進行過大量報道。201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觀》則對那林魚的歷史、地理方位、養(yǎng)殖方式、品質等等作了詳細的記載。
如今,那林魚早已暢銷深圳、廣州、東莞、南寧、上海等地,當地村民用氧氣袋長途運輸,越銷越遠,享譽全國。
那林魚體型體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后部稍側扁。體大、鱗大;體側草黃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體表色澤鮮明;肌肉光澤潤滑,指壓肌肉結實有彈性;肉質嫩滑帶有韌性,食用無泥腥味,味道鮮美,口感好。
那林魚營養(yǎng)豐富,因為那林魚含多種維生素,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也含有硒元素等等。據廣西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抽樣檢測,維生素A含量(ug/ 100g )≥4.5,維生素E含量(mg/ 100g )≥0.83,鮮味氨基酸總量≥6.5%,其中以谷氨酸、門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較高,分別為2.54 g/100g、1.64g/100g、0.95g/100g、0.80g/100g、0.64 g/100g、0.48g/100g,那林魚粗蛋白≥17.5%,粗脂肪≦1.0%。(三)那林魚獨特的品質
那林魚屬綠色食品,營養(yǎng)豐富,肉質厚實,味香清甜。用魚頭燒湯,即使不加雞精、味精之類佐料,也異香盈室,湯水像沖入鮮奶,全是乳白色,食之難忘。及嘗魚肉,魚香滿嘴,沒有絲毫腥味。更為奇異的是,魚肉可以一片片一層層剝開,片片層層皆質白肉嫩,久煮不碎,口感食之難忘,成為地方食品一絕。
那林魚的品質獨樹一幟,久享盛名,蜚聲中外,主要是由于其生長在特殊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其特有的養(yǎng)殖方式,這些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養(yǎng)殖方式體現(xiàn)其明顯的地域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博白縣地處廣西東南部,在廣西地貌類型中屬桂東南丘陵區(q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勢特點是西北、東北部較高,中部偏南處隆起,形成從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勢。六萬大山余脈從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區(qū);云開大山余脈從東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從東北至中南部的山區(qū)和丘陵區(qū),以及東南部的低丘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臺地。在兩大山余脈之間形成開闊的博白盆地。南流江(縣內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那林魚主要養(yǎng)殖區(qū)域,位于博白縣那林鎮(zhèn)、江寧鎮(zhèn)、頓谷鎮(zhèn)、永安鎮(zhèn)、水鳴鎮(zhèn)、浪平鎮(zhèn)、雙鳳鎮(zhèn)一帶,這些鄉(xiāng)鎮(zhèn)地處六萬大山余脈深處,境內山高嶺陡,東北東南高,西南低,東南部群峰聳立,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個,地貌以山地和高丘陵為主,花崗巖建造,相對高度500米以上,大部分在250-500米之間;山嶺最大坡度達60度,一般25度以上。海拔800米以上的有雞冠嶂、鐵帽頭、云飛嶂、六塘頸等,其中六塘頸海拔929米,為全縣最高山峰。山脈發(fā)布成脈絡狀,山間谷地是狹長的山麓,溪流縱橫,耕地呈梯田式發(fā)布。
主要河流有那林江、金陣江。森林茂密,常綠針、闊葉樹種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高達75%,曾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鎮(zhèn)”,1982年經廣西區(qū)政府批準成立野生動物植物和水源林自然保護區(qū)。
山頂濃霧覆蓋,河溪縱橫,無公害無污染的山溪泉水豐富,長流不息,水質清新無污染,礦化度小于1克/升,非常有利于草魚的高品質、標準化養(yǎng)殖。
11月23日,從北京傳來喜訊,博白縣人民政府申報的那林魚地理標志產品順利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召開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技術審查會議,繼博白桂圓肉、博白空心菜之后,成為我縣第三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17年12月29日,國家質檢總局發(fā)布2017年第117號公告,批準對那林魚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是博白縣發(fā)展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更是博白廣大養(yǎng)殖農戶發(fā)家致富的福音。通過對那林魚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將極大提升博白縣養(yǎng)殖業(yè)水平,對提高那林魚知名度、帶動農民致富、推動區(qū)域特色經濟快速發(fā)展并進一步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那林魚產地范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zhèn)、江寧鎮(zhèn)、頓谷鎮(zhèn)、永安鎮(zhèn)、水鳴鎮(zhèn)、浪平鎮(zhèn)、雙鳳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那林魚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博白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準后予以公告。那林魚的檢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