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十大最兇猛的魚 NO.1
世界十大最致命的魚類 NO.1
世界十大最可怕的鯊魚 NO.2
世界十大最強海洋動物 NO.2
世界十大咬合力最大的動物 NO.2
海洋十大食肉動物 NO.2
世界十大最大的鯊魚 NO.3
世界上最大的十種魚類 NO.4
十大最危險的海洋動物排行榜 NO.4
世界上十大咬合力最強的魚 NO.5
世界十大恐怖動物 NO.6
北美十大最兇狠動物 NO.6
世界十大游泳最快的魚類 NO.7
世界上十大最長的魚 NO.7
海洋十大珍稀動物 NO.8
世界十大最珍稀魚類 NO.10
全球十大存活至今的史前魚類 NO.10
世界十大巨型動物 NO.11
海洋十大最大動物 NO.11
世界十大動物殺手排行榜 NO.12

大白鯊(海洋軟骨魚綱生物)一般指噬人鯊,是鯖鯊科、噬人鯊屬的大型兇猛鯊,體型就像一個紡錘,軀干非常的粗壯,在國外的電影里面所講述的鯊魚吃人,其實都是這種大白鯊。噬人鯊屬冷溫和暖溫區(qū)近海上層大型兇猛鯊,活動在表層下至大陸坡水深1280米處,活潑善泳,平均巡游速度每小時3.2千米,可突發(fā)快速沖刺,有時躍出水面。其性兇猛,掠食各種魚類、鯊魚、魟、頭足類、蟹類、海鳥、海龜、海豹、海豚、鯨魚、動物腐尸等,有襲擊船只及攻擊人類的紀錄,為世界上三大可怕的鯊魚之一。其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在中國則分布于東海和臺灣東北海域、南海。
噬人鯊屬冷溫和暖溫區(qū)近海上層大型兇猛鯊,主要棲息于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但也常游動于遠離陸地及島嶼之大洋中?;顒釉诒韺酉轮链箨懫滤?280米處。
噬人鯊通常在小的沿海群島巡邏,這些群島上生活著海豹、海獅和海象、近海珊瑚礁、河岸和淺灘以及靠近海岸線的深水落水處的巖石岬角。白鯊通常以一種有目的的方式游弋,要么就在海底,要么就在海面附近,但在中深水區(qū)的時間相對較少。
分布海域
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主要分布于溫帶海洋,也在熱帶水域中出現(xiàn)了一些大個體。噬人鯊偶爾會闖入寒冷的北方水域,在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沿海有發(fā)現(xiàn)。在西大西洋,從加拿大紐芬蘭到美國佛羅里達,從墨西哥灣到墨西哥北部的巴哈馬和古巴,從巴西到阿根廷;在東大西洋,從法國到南非,包括地中海。在印度洋,從紅海到南非、塞舌爾、留尼汪和毛里求斯。在西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新西蘭和馬紹爾群島;在中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附近;在東太平洋,從美國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灣,從巴拿馬到智利。在中國分布于東海和臺灣東北海域、南海。
分布國家
存在: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貝寧、百慕大、博奈爾島、圣尤斯特歇斯和薩巴(薩巴、圣尤斯特歇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國、剛果共和國、庫克群島、克羅地亞、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厄瓜多爾(厄瓜多爾大陸、加拉帕戈斯)、埃及、斐濟、法國(法國大陸)、法屬波利尼西亞、岡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根西島等等國家。
可能已存在: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林、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博內爾島、圣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博內爾島)、英屬印度洋領地(查戈斯群島)、文萊達魯薩蘭國、佛得角、柬埔寨、喀麥隆、開曼群島、圣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加勒比海群島、哥倫比亞大陸)、科摩羅、哥斯達黎加、庫拉索、中國(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赤道幾內亞大陸、安諾蓬)、厄立特里亞等等國家。
大白鯊出生時的大小在109-165厘米之間。成年一般體長140-600厘米,最大達800厘米。體紡錘形,軀干粗大,頭、尾漸細小。尾柄平扁,具一側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較短,鈍尖稍突。眼中大,圓形,瞳孔豎直,無瞬膜,位于口端上方,距第一鰓孔頗遠。鼻孔狹小,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前鼻瓣具一細小突出,鼻間隔比鼻孔寬約大2.5倍??诖?,弧形,口寬大于口前吻長,比口長約大2倍;唇褶短小,口閉時下唇褶被掩蔽。齒大,三角形,直或稍斜,邊緣具細鋸齒,1-2行在使用;上頜齒每行26個,寬與長約相等,第一和第二齒最大,第三齒較小,第四齒以后漸小,最后數(shù)齒很??;下頜齒較狹,每行24個,第一和第二齒最大,第三齒以后漸小,最后數(shù)齒很小。噴水孔很小,位于眼后,有時消失。鰓孔5個,寬大,最后兩個距離較近,最后1個恰位于胸鰭基底前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幾呈等邊三角形,起點約對著胸鰭里緣中部,上角鈍尖,后緣稍凹,下角尖突,未伸達腹鰭起點垂直線;第二背鰭很小,基底后端與臀鰭起點相對,上角鈍圓,下角尖突。尾鰭寬短,叉形,尾椎軸上翹,上尾叉比下尾叉大1.3-1.4倍,由上葉,尾椎軸,下葉中后部組成;下尾叉單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下葉中后部間具一缺刻。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同大,恰位于第二背鰭后面下方。腹鰭頗小,約位于背鰭間隔中部下方,后緣稍凹,里角尖突。胸鰭大,呈鐮形,后緣凹入,外角鈍尖,里角鈍圓。
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青灰色,或近黑色;下側面和腹面淡色至白色;胸鰭腋上具一黑色斑塊;腹鰭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塊;胸鰭、背鰭和尾鰭后部暗色。
盡管有關噬人鯊運動的信息有限,但美國、南非和澳大利亞的標記和釋放程序顯示,噬人鯊能夠在局部、區(qū)域和洲際范圍內進行運動。通常,較大的個體在整個大洋盆地中進行長途游弋。觀察到兩只噬人鯊在開闊的水域中巡游,顯然沒有進食,顯示出強烈的上升趨勢,它緩慢而穩(wěn)定地下降。游弋還可以進行短距離、高速的追逐,甚至可以從水面快速沖刺出去。某些地區(qū)的游動和豐度模式似乎與地表溫度的季節(jié)性變化有關。但是,這可能對噬人鯊的分布影響很小。
噬人鯊是一種大型捕食者,白天活動。掠食各種魚類、鯊魚、魟、頭足類、蟹類、海鳥、海龜、海豹、海豚、鯨魚、動物腐尸等,有襲擊船只及攻擊人類的紀錄。它最重要的獵物是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象海豹、海豚和魚類,包括其他鯊魚和烏賊魚。海洋爬行動物(主要是海龜)偶爾被吞食。不吃海鳥和海獺,因為這些動物通常被發(fā)現(xiàn)因遭遇白鯊而受傷,但不知道是被吞食的。
噬人鯊活潑善泳,速度快,平均巡游速度每小時3.2千米,可突發(fā)快速沖刺,有時躍出水面,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獨游或成對巡游,或可發(fā)現(xiàn)有10尾或更多一起進行覓食遷移,但不聚集成一大群。噬人鯊的某些游動方式,例如在兩個動物之間相互靠近時,謹慎地定時轉身,被解釋為為了保持個體空間的特定回避。平行游動模式下,兩條噬人鯊朝同一方向前進,彼此保持固定的距離,這似乎也是這些動物維持其個人空間的一種方式。有人認為,當兩條噬人鯊瞄準同一個獵物時,它們會利用肢體動作來互相勸阻。據觀察,噬人鯊表現(xiàn)出“拍打尾巴”的行為,它們用尾鰭拍打水面,并將水推向另一條爭奪相同資源的噬人鯊。它們還展示其他類型的行為。觀察到它們側身滾動,并將夸張的尾拍指向一個方向,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傾斜行為”。
雄鯊在約350-410厘米長時成熟,雌鯊在約450-500厘米長時成熟。卵胎生。胚胎會在子宮中孵化,并通過攝入未受精卵來滋養(yǎng)直到雌性生產。在子宮中時,胚胎吞噬自己的牙齒,也許是為了再利用鈣和其他礦物質。妊娠時間未知,但據信為1年或一1年以上,雌性每2-3年產1次,產仔數(shù)為2-17。在雌性噬人鯊的背部、側面,特別是胸鰭上觀察到一些咬痕,已被解釋為交配疤痕。與其他種類的鯊魚一樣,雄性噬人鯊在交配時可能會抓住雌性。可能活到70歲以上。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04年——附錄Ⅱ。
列入《遷徙物種公約》(CMS)2002年——附錄Ⅰ和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最大的食肉性魚類:大白鯊身長4.3~4.6米,體重一般為520~770千克。間接證據表明,一些大白鯊的身長超過6米,比一輛皮卡車還長。(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東北部是一重要大型游釣魚。主要以圍網、定置網、底拖網、流刺網、鏢旗魚法及游釣等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制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魚肝油;剩馀物制成魚粉;上下頜及牙齒做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