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星光魚”。深海星光魚科[Sternoptychidae]的一些魚類。屬硬骨魚類鮭形目、巨口魚亞目、星光魚科。體側扁而高,尾部較細小,形似斧頭,故名。眼大,口近垂直,腹側常有數(shù)群發(fā)光器。銀斧魚屬[Argyropelecus]的 眼位于朝上的小管 上。星光魚約有15種,長度均不逾10厘米,肉食性,同時又是較大食肉動物的食餌。這類魚一般都分布于水深150米以下,最深可達數(shù)千米。東海有分布。
身體高,側扁,尾細長,沿體側下緣有成行的發(fā)光器。眼大,銀斧魚屬(Argyropelecus)的眼便位于朝上的小管上。星光魚類長度均不超過10公分(4吋),肉食性,同時也是較大食肉魚類的食物。淡水的胸斧魚類,飛脂鯉,有人就把它們畫入脂鯉科(Characidae)。一般游於水面,可捕食水面昆蟲。它們能飛一段距離,但并不像飛魚(flying fish)那樣滑翔,而是真飛,以大的胸鰭拍擊,完成飛翔。斧頭魚體纖弱,長度因種而異,一般為3~10公分。有時養(yǎng)在家庭水族箱中。養(yǎng)魚愛好者熟悉的魚還有云石斧魚(Carnegiella strigata)以及背部橄欖色而腹部銀白色的銀胸斧魚(Gasteropelecus sternicula)。
斧頭魚并沒有艷麗的色彩,但它們奇特體型吸引了很多觀賞魚愛好者——頭小,眼大, 側扁,頭、脊背、尾柄較平,腹部很大,酷似一把斧頭。斧頭魚是可以“飛行”的魚,與飛魚的滑翔不同,它們在飛行的時候快速地擺動胸鰭,象蜂鳥一樣。野生的斧頭魚可以躍出水面,飛行數(shù)米遠的距離,以躲避敵害的追捕。在蘇里南原始祖籍地,小船劃過河面時,受驚的銀燕會從水面躍起,滑翔著從耳邊掠過。斧頭魚性格溫順,喜歡在水的上層活動,有群游性。
飼養(yǎng)斧頭魚的魚缸應多種植水草,如芋類、托尼納草等,最好有浮水性的植物。由于斧頭魚的跳躍能力強,魚缸應該加蓋,宜放置安靜處,燈光最好緩緩變亮。偏好弱酸性軟水,適宜水溫23~30℃,最適宜26~28℃,可能是魚缸中白點病的最早光顧者。食性雜,以動物性食 物為主,小型活餌,水中、水面的小型昆蟲以及人工餌料均能攝取,沉底餌料難以攝食。
斧頭魚的繁殖比較困難。在繁殖期,雌魚的腹部會明顯地鼓起。繁殖適宜溫度26~27℃,PH6.5左右的弱酸軟水,水體不可過于狹小,溶氧充足,微流動,水草缸,產(chǎn)卵于細葉水草上。斧頭魚在繁殖期,雌魚的腹部會明顯地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