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個時期的化石證據表明,在距今300,000到15,000年的整個更新世,洞熊遍及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更新世末期,最后的洞熊類曾生存于中、南歐一帶。直到最后的冰期結束,它們才真正開始消失。洞熊并不單獨生活,而是以小型家族群體形式存在,彼此間有相當的協(xié)調和聯系。在一些洞穴的壁上常??汕逦乇嬲J出洞熊的爪印,這是它們擴大其生存空間的一個有意識的經常性舉動。
洞熊類頭骨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山洞附近都有發(fā)現。在個別地區(qū),它們的頭骨被當作龍的頭骨,從而引起許多地方傳說。在奧地利一頭被稱為龍的雕刻,其形象就明顯來源于洞熊的頭骨,其雕刻時間大概為公元1400年左右。
在高加索山脈諸多洞穴的發(fā)掘中,科學家們已經確認有6或7個洞有古人類生活的遺跡,而其余洞穴中往往被洞熊盤踞。通過研究,在古人類食物殘余物的遺跡中,科學家們確認有2到6頭洞熊的部分遺骸。在瑞士,通過對15個有洞熊遺跡洞穴的勘察,有兩個也與古人類有關,這些遺跡基本確定是在馬格達蘭期;德國阿爾卑斯山地區(qū)洞熊遺跡也是在馬格達蘭期。
據研究,早在克魯馬農人出現在歐洲之前,洞熊的數量已經呈明顯降低之勢。這表明,尼安德特人也已經開始獵捕洞熊,但當更進步的人類出現后,其相對先進的工具和圍獵技巧,更進一步加劇了洞熊滅絕的速度。(在歐洲早期的巖畫作品中,就有古人類用長矛圍捕狂怒的熊類的場面)。
洞熊有雄性洞熊和雌性洞熊之分。雄性洞熊體型巨大,它的體重最大可達到1134公斤,雌性洞熊則相對雄性洞熊體型要小很多,但雄性洞熊和雌性洞熊的頭骨長約50厘米。現今體型最大的熊類是科迪亞克熊和北極熊,它們體重最大可達到2000磅(900公斤),而平均體重為550公斤,而它們的熊頭骨僅30-38厘米。
洞熊體型巨大,雄性洞熊的體重可達到2500磅(1134公斤);雌性則要小很多,而現今體型最大的熊類是科迪亞克熊和北極熊,其體重最大可達到780公斤,平均體重為350公斤。典型的洞熊頭骨長約40厘米,而現今的熊頭骨僅30-38厘米。洞熊壽命約為30年,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草及漿果為食,但有時也吃蜜糖。
在過去的30年間,有關洞熊頭骨、頜骨和牙齒的研究曾表明,洞熊很可能是一種草食動物。洞熊的同位素C和N都和食草動物近似,雌雄沒有差異。對歐洲超過30個點的分析表明只有羅馬尼亞的洞熊N15較高。羅馬尼亞的洞熊屬于侵略熊U.ingressus。羅馬尼亞的洞熊其實也未必雜食,和食肉動物的差距仍然很遠。水平較低。
許多年前,人們就在一些洞穴中發(fā)現了洞熊的骨骼殘骸,并猜測它們可能是在冬眠時死亡的。2008年,科學家結合洞熊生活時期的氣候變化,推算它們滅絕的時間是2.78萬年前,當時的氣候特征是天氣顯著寒冷,從而導致洞熊食用的植物大量減少或完全消失。正是由于食物供給中斷導致洞熊的滅絕,遠古哺乳動物群——多毛猛犸、多毛犀牛、巨鹿和洞獅,也都在冰河時期末消失。
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遠古人類的獵殺是導致它們滅絕的重要原因,然而維也納大學研究員馬汀·徹(MartinaPacher)和倫敦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安東尼·圖亞特(AnthonyJ.Stuart)發(fā)現沒有足夠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些遠古動物的滅絕是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
關于這些遠古大型物種滅絕的另一種理論是某些病毒或細菌導致它們數量驟然減少,但是佩徹和斯圖亞特認為,像這樣的“超級疾病”不太可能解釋它們滅絕的時間,而且不可能造成如此多種類、不同體型大小遠古哺乳動物的滅絕。
洞熊是一種體型巨大的史前生物——體寬可達1.7米,身長可達3.5米。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內藤佑一(YuichiI.Naito)研究發(fā)現,洞熊骨骼中N含量較低,擁有強壯的頜骨、大而平的牙齒,居住地周圍只生長密集的植被。這一切都表明,洞熊是草食動物。而這種特殊的飲食結構,正是洞熊在28000年前滅絕的原因。當時,氣溫急劇下降,植被大面積的枯萎,使洞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由于洞熊的食物非常單一,為了滿足身體所需,它必須大量進食。和熊貓相似(一只熊貓一天必須攝取40千克竹子),洞熊的胃也不能完全適應自身的飲食,營養(yǎng)轉化率非常低。相反,棕熊是一種雜食動物,骨頭內N含量較高。棕熊的食物有水果、蜂蜜、魚等,豐富的飲食結構使它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更強,從而能廣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