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刺尾魚(拼音:hóng hǎi cì wěi yú);英文名:Sohal surgeonfish;學名:Acanthurus sohal。紅海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于西印度洋區(qū),從波斯灣至紅海海域。棲息在珊瑚礁區(qū),具侵略性和領域性,屬草食性,以藻類為食。體長可達40厘米。紅海刺尾魚體長可達40厘米。
紅海刺尾魚(Acanthurus leucosternon)又稱紅海騎士,屬鱸形目、刺尾魚科、刺尾魚屬,為一類泛珊瑚礁區(qū)域群游的熱帶海水魚類。紅海刺尾魚產(chǎn)于紅海至波斯灣海域,活動與珊瑚礁區(qū)周圍,它們雖然也在珊瑚礁上覓食及隱蔽,但相對于純粹的珊瑚礁魚群來說,它們有更強的游泳能力及更大的活動空間。是一類著名的觀賞魚。
紅海騎士是一種只產(chǎn)于紅海的倒吊類,在整個刺尾魚屬中是列居前位的大個頭。由于受到原產(chǎn)地的貿易保護,每年的貿易量并不是很多,價格也不菲。它們有著與其它吊類不同的彎月形尾鰭,使其在同類別中游泳速度名列前茅。而且騎士吊是吊類中少有的“獨行俠”,很少結群活動,領地意識十分強烈。
紅海刺尾魚分布于西印度洋區(qū),從波斯灣至紅海海域。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
可動,齒緣具缺刻。體為藍灰色,體后半部具有較深的顏色,略呈三角形。體全身具有白色的細縱紋,各魚鰭,除胸鰭外,皆為黑色,并有寶藍色邊緣,胸鰭灰色且具黑色邊緣。胸鰭基底及尾柄硬棘部為黃色。
紅海刺尾魚棲息在熱帶珊瑚礁區(qū),水深0-20米。具侵略性和領域性,屬草食性,以藻類為食。
除非是在大型的海洋館,任何一個家庭水族箱中都只局限于飼養(yǎng)一條紅海騎士。它們的顏色并不出眾,但在水族箱里卻格外搶眼。紅海地區(qū)由于相對封閉于其它海域,其海水的鹽度要比別處高出一些,一般在38‰-40‰,而其它海域海水一般是33‰-35‰。所以,我們應當盡量調配比重在1.025-1.028的人工海水飼養(yǎng)這種魚,當然較低的比重也能被適應,只要不低于1.018這種魚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正如粉藍吊在海水硬度過低的時候會退色一樣,比重過低的海水會讓紅海騎士看上去不那么鮮艷。我覺得它還喜歡更高的溫度,至少在27℃的時候,其健康程度要明顯好于25℃。為了防止白點蟲過度泛濫,如果不考慮飼養(yǎng)珊瑚建議將飼養(yǎng)水溫設定在27-28℃上,這樣魚也更為活躍。
它們的食物要多一些植物類的粗纖維,以螺旋藻片最好。市面上一些綜合的海水觀賞魚飼料在生產(chǎn)上攙雜了玉米或豆粕,富含大量植物纖維非常適合這種魚食用。它雖然比較名貴但并不難飼養(yǎng),只要其它吊類能接受的水質,其都能接受。吃飽了就終日在水族箱中游來游去,扇動兩片三角形的胸鰭。與其說是游不如說是飛,那姿勢真的如雨燕掠過農田一樣,一起一伏的,匆匆過往卻不忘留下一絲痕跡。
紅海騎士喜歡攻擊和它一樣具有大月牙尾巴的紋吊(Acanthuruslineatus)和一字吊(Acanthurusolivaceous),所以混養(yǎng)的時候應盡量避開,也可以用體形差異來消除互相間的火藥味兒,如:飼養(yǎng)500px的紅海騎士,則可以混養(yǎng)250px以下的紋吊,大的紅海騎士從來不屑于欺負體形相差太懸殊的異類。它們也不傷害珊瑚和無脊椎動物,而且在一個復雜堆壘著大量巖石的礁石生態(tài)水族箱中,它們龐大的身軀依然能像燕子那樣輕盈地閃躲開任何障礙物。但飼養(yǎng)水族箱一定要足夠大,最小長度也要在4500px,容水800L以上。如果不給這種魚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往往會造成絕食,甚至由緊迫導致的死亡。雖然它個頭大,膽子卻十分小,你如果挪動水族箱上面的燈或擦拭玻璃壁,紅海騎士都會馬上找一個石頭洞穴或陰暗角落躲藏起來,露出頭看著你的動向。因此,不要和一些性情過于兇猛的魚混養(yǎng)在一起(如:小丑炮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