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米脂縣志》載,李自成曾兩次返里,在此居住。李自成失敗以后,當?shù)孛癖娍智逭畬⑵浞贇?,又恢復為真武廟,清乾隆、光緒年間先后擴建、維修,成為現(xiàn)今規(guī)模。1927年以后,古建筑群作為三民二中校舍(學校先后改名為陜甘寧邊區(qū)米脂中學、米脂中學),1982年交文物部門管理。
盤龍山古建筑群占地面積為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主要由樂樓、梅花亭、捧圣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兆慶宮七部分組成,殿宇巍峨,規(guī)模宏敞,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屬典型明清古建筑群。1992年4月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陜西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文管所在此成立后,國家、省文物局先后撥款對部分古建筑進行了維修、彩繪。2005年至2007年由國家、省、市有關(guān)部門撥??钋в嗳f元,完成了古建維修(鐘、鼓樓、前東廂房、東西耳房、東西哨樓、玉皇閣、二天門、東西護坡、捧圣樓、樂樓,地面、管網(wǎng)整體處理)和整體彩繪工程。同時擴建5.2畝用地,完成了廣場綠化、亮化、管網(wǎng)、道路、牌樓大門、售票房、工藝品商店、星級廁所、圍墻等旅游基礎(chǔ)配套設(shè)施工程。
李自成行宮在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相傳為古代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公元1606至1646年)回鄉(xiāng)省親而建的行宮,造型古雅,氣勢壯觀。米脂縣博物館設(shè)在行宮內(nèi),館內(nèi)陳列本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和其它歷史文物。
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明嘉靖年間,曾在山間修建真武祖師廟。崇禎十六年(1643年),闖王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順政權(quán)后,派其侄李過回米脂掃墓。李過率兵3萬駐扎山下,并將山上的真武祖師廟擴建為行宮。是年11月,李自成親率大軍回米脂參加祭奠。他見行宮建筑雄偉,十分高興,便賜山名為盤龍山,行宮正殿為啟祥殿,后殿為兆慶宮。李自成起義失敗后,當?shù)厝罕姙楸Wo這群建筑,塑起真武祖師像,行宮又變成一座廟宇。
李自成行宮依山跨險,以前后兩層近90級石階,將別致勁秀的八卦亭(又名梅花亭)、樂樓、捧圣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lián)結(jié)托起,排列有序,渾然一體,直上山巔,最后在一塊空闊地面建成富麗堂皇的啟祥殿、兆慶宮以及鐘樓、鼓樓、登上凌空而起的前樓憑欄遠眺,山川勝景盡收眼底,遠山如浪起云涌,近水似帶飄蛇行。
據(jù)《明史》記載,李自成起義后曾先后兩次回到家鄉(xiāng)。一次是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四月,李自成起義軍活捉了延綏總兵俞腳霄、打敗明軍后在延安開過慶祝會。北上回到米脂,駐兵馬鞍山。傳說米脂百姓見李自成歸鄉(xiāng),無不歡聲載道,紛紛頭頂香爐,手提酒漿,如迎王師、為不驚擾父老鄉(xiāng)親,他下令不許攻城,并親臨城下,喚出知縣邊大授,對他說:“此吾故鄉(xiāng)也。勿虜我父老?!彪S后又留下白銀3萬兩,讓其重修文廟,興辦義學,培養(yǎng)家鄉(xiāng)人才。
米脂縣博物館是在李自成行宮的基礎(chǔ)上建成的,1985年7月開始對外開放接待游客,博物館占地總面積6700平方米,使用面積3600平方米,現(xiàn)有藏品935件,其中一級文物43件,二級文物132件,三級文物233件,有中生代三疊紀(距今2.25--1.8億年)的生物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石器、秦代石刻、漢代畫像石、唐宋以來的瓷器、書畫等,特別是博物館收藏的127件漢代畫像石最為珍貴,內(nèi)容豐富,題材多樣,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強,地域特色鮮明,在全國同類文物中占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