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巖古寺座落于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南溪鎮(zhèn)登峰村飛鳳嶺,風光秀美而大氣。古寺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古寺?lián)碛幸?guī)模、數(shù)量居全國前列的玉石佛像,享有“東方玉佛國”美譽。
古寺拓建重修首任方丈,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三十一代傳人、五臺山靈鷲中峰大圓照寺監(jiān)院大師釋海照妙空法師。2004年3月開始拓建重修,至如今,已完成大雄寶殿、萬佛塔等10多個工程項目。古寺整體建設規(guī)劃,將擴展飛鳳嶺全部山地及北面平野,總面積3000多畝。下一步有無極宮(念佛堂)、五方佛陀殿等20多個工程項目將要開展,歡迎各位高僧大德、各界有識之士蒞臨指導,出謀劃策,同締殊勝法。
古寺主體建筑由大雄寶殿、拜亭、前殿門樓、左右龍虎門、九龍壁、千手千眼觀音殿、藏經(jīng)閣、鐘樓、鼓樓及佛學會客廳組成,總面積約為3250平方米。
以古寺主體為中心,正前方為古寺標志性植物紅豆樹和惠士奇手植五福柿,明代一世祖,清代三世祖、四世祖圓寂塔,廣場,金剛圣母殿,潮州公殿,天地父母等。
古寺后面,沿山而上,依次為明朝粵西刺史墓,蓮花石及“萬載云封”石刻,飛鳳亭,山頂佛石等。
古寺左邊坑廊為龍泉古井,甘泉亭,聚寶池,游樂場,向前延伸為無極宮(專修凈土宗的念佛堂)、濟公殿,伯公宮,長廊,植物園,芳名亭,功德堂,二十四天尊殿,紫竹林觀音殿,曼殊菩薩,千臂千缽佛,三十六尊者殿,五方佛陀殿,二十四佛母殿,七藥師佛殿,灑甘露觀音,三山門。三山門外配套多功能門市和賓館等。古寺左側山嶺背面為登峰村離處坑池、二池、三疊池等三個水庫,計劃建設水上游樂園及度假村。
古寺右前方建萬佛塔,萬佛塔牌樓,四面佛亭,真語亭;遠處山坡建壽德堂樓。
南巖古寺歷史悠久,眾所周知。然而究竟古寺建于何時,自古來流傳眾多說法,卻未有詳明的考證,似乎是一個深邃的謎語。隨著古寺拓建重修工程的進展,這一問題引起廣大善信和各界人士的關注。現(xiàn)將有關史料拾掇如下,以供參考。
歷來古寺周邊村落代代相傳,均言古寺歷史遠溯于商朝,原名“青牛洞”,唐朝時始建大殿,香火已非常興旺。2005年8、9月間,工程隊挖掘大雄寶殿地基時,陸續(xù)挖出八九截石柱。有關專家考其造型,斷定為唐朝物品,并猜測石柱折斷、深埋土中的原因為地震造成。從石柱的大小,可以判斷唐朝時古寺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明朝初年即有章日慎與唐伯元二人創(chuàng)修古寺。其時古寺有“南巖”、“青牛洞”二名并稱。
章日慎(字汝淑,又字少峰,揭陽人,隆慶元年(1567)任云南曲靖通判),與唐伯元為好友,創(chuàng)修南巖古寺的具體時間不詳。章日慎有詩《題青牛洞壁·六首》傳世。詩中有“古瀛文物從今盛”、“月臺風榭此時興”等句子,可知當年的創(chuàng)修工程有一定建樹,對原有的建筑進行了翻新,并妥善安置、保管寺中的文物史料。
稍后的徐一唯(字宗會,號心溪,湖北蘄水人,萬歷九年(1581)進士,萬歷十八年(1590)任潮州知府),有《題青牛洞壁·二首》傳世,詩中有“銀山玉洞天生穴,美景良辰壽作朋”、“休談巖穴非皋比,定得青山道益尊”等句,足證妙造天然的青牛洞至此時猶存。后來不知何時,洞天福地竟毀于歷史滄桑。
其后,明朝天啟元年(1621),普寧知縣云文彩與物我頂(一稱大頂)大師募建南巖古寺。古寺自此幾經(jīng)興廢,歷三百八十余年滄桑至于當代。其時古寺大門匾額便為“南巖古寺”,可見在明朝天啟年間的人看來,寺院的歷史已非常渺遠,須冠以“古”字,表難以考證之意。
明朝崇禎年間,普寧籍官員林銘球曾擴建寺院前座。林銘球(字彤右),為崇禎戊辰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右副,有《游南巖》詩傳世。
明末清初的名賢羅萬杰(字貞卿,號庸庵,揭陽人,崇禎甲戌進士,歷官吏部員外郎)曾到古寺游玩,贊嘆有加,認為“不可無斯游”。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惠士奇(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官至侍讀學士,“吳中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隱居古寺,并設館辦學,培養(yǎng)人才。這些名人行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清時南巖古寺已名聲遠播。
清末之后古寺逐漸衰落,道場之風隨之凋零。
1961年,古寺被普寧縣人民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縣政府頒發(fā)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牌匾,確定寺院四周保護范圍。2004年初,社會有識之士、善男信女發(fā)起組建南巖古寺拓建重修籌建委員會,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拓展、修建南巖古寺系列文化旅游風景區(qū)。
2004年7月中旬,古寺左側聚寶池古蓮種遇緣自發(fā)五彩睡蓮。2005年10月6日,建筑隊于大雄寶殿地基中,挖出重81斤、數(shù)量7300多枚的古錢幣,這批古錢幣所屬年代自漢至元,歷經(jīng)十代,種類異常豐富,足證古寺往昔的風光繁盛。
眾多物事,加深了人們對古寺歷史的了解。然而,古寺于唐朝之前狀況如何,歷來僅有民間傳說。2004年11月7日,釋海照妙空法師曾經(jīng)運用神通觀察,斷定古寺前身肇于商朝,距今3650多年之久。法師并言其時印度佛教尚未傳入東土,先民于古寺所在禮拜古佛,而非后世的釋迦牟尼佛。此說于民間傳說相合。法師玄談,常人難解,現(xiàn)錄之存世。
按說,國佛教系東漢時期自印度傳入,似不可能先有先民奉佛之說。然而,依照佛學學理,若人世間因緣具足,佛陀即降生,示現(xiàn)八相成道,佛教于是逐步形成,這是因緣具足的緣故。因緣未具足,諸佛菩薩與眾生的感應道交,也同樣時時存在,真實不虛。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有佛教的時候如此,沒有佛教的時候也如此,本來平等無差。佛教正式產(chǎn)生之前,佛菩薩依然示現(xiàn),只是其形式變幻,非凡夫之智所能測知。另外,按照《千佛名經(jīng)》等諸多佛教經(jīng)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多次明確指出,娑婆世界現(xiàn)賢劫曾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等三佛出世,第四位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一代人類中出現(xiàn)。史前佛教留下遺跡,并非絕無可能。禪宗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jīng)講過,非洲有的國家,自遠古以來代代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這與飛鳳嶺商代先民奉佛之說,殊有類通之處。
不過,究實而論,古寺的歷史沿革,有賴更多的實物文據(jù),愿各界有識之士參與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