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用殺蟲劑分類怎么分
農用殺蟲劑的種類眾多,不同的殺蟲劑對于害蟲的作用可能會有一定的區(qū)別。農用殺蟲劑有多種分類方法:
1、按作用形式分
(1)觸殺型:一些殺蟲劑通過藥液接觸到害蟲的身體表面后,進入身體里面進行殺蟲,使害蟲中毒死亡,比如辛硫磷、馬拉硫磷、毒死蜱、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
(2)內吸型:可以不直接接觸害蟲身體也可以殺蟲,當藥液噴施到植物上以后,被植物所吸收一部分,在植物體內擴散,而害蟲吃食植物以后,出現中毒癥狀而死亡,但是對人體無影響,比如吡蟲啉、殺蟲單、殺蟲雙、烯啶蟲胺、啶蟲脒等等。
(3)胃毒型:主要用來防治咀嚼式咬食、啃食的害蟲,比如鱗翅目類的害蟲、鞘翅目類的害蟲,可用藥劑有敵百蟲,滅幼脲、蘇云金桿菌等。
(4)熏蒸型:通過熏蒸以后,以氣體狀態(tài)讓害蟲所呼吸,通過害蟲的呼吸系統進入蟲體內,使其中毒死亡,以此來達到防治害蟲的效果,比如磷化鋁、硫酰氟、1-甲基環(huán)丙烯、溴甲烷等,另外使用熏蒸劑時,必須注意防護,嚴防中毒。

2、按毒理作用分
(1)神經毒劑:作用于害蟲的神經系統,如滴滴涕、對硫磷、呋喃丹、除蟲菊酯等。
(2)呼吸毒劑:抑制害蟲的呼吸酶,如氰氫酸等。
(3)物理性毒劑:如礦物油劑可堵塞害蟲氣門,惰性粉可磨破害蟲表皮,使害蟲致死。
(4)特異性殺蟲劑:引起害蟲生理上的反常反應,如使害蟲離作物遠去的驅避劑,以性誘或餌誘誘集害蟲的誘致劑,使害蟲味覺受抑制不再取食以致饑餓而死的拒食劑,作用于成蟲生殖機能使雌雄之一不育或兩性皆不育的不育劑,影響害蟲生長、變態(tài)、生殖的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等。
3、按來源分
(1)無機和礦物殺蟲劑:如砷酸鉛、砷酸鈣、氟硅酸鈉和礦油乳劑等,這類殺蟲劑一般藥效較低,對作物易引起藥害,而砷劑對人毒性大,因此自有機合成殺蟲劑大量使用以后大部分已被淘汰。
(2)植物性殺蟲劑: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植物對昆蟲具有或多或少的毒力。廣泛應用的有除蟲菊、魚藤和煙草等。此外有些植物里還含有類似保幼激素、早熟素、蛻皮激素活性物質。如從喜樹的根皮、樹皮或果實中分離的喜樹堿對馬尾松毛蟲有很強的不育作用。
(3)有機合成殺蟲劑:如有機氯類的DDT、六六六、硫丹、毒殺芬等,DDT,六六六曾是產量大、應用廣的兩個農藥品種,但因易在生物體中蓄積,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許多國家禁用或限用;有機磷類的對硫磷、敵百蟲、樂果等約400個品種以上,產量居殺蟲劑的第一位;氨基甲酸酯類的西維因、呋喃丹等;擬除蟲菊酯類的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有機氮類的殺蟲脒、殺蟲雙等。
(4)昆蟲激素類殺蟲劑:如多種保幼激素、性外激素類似物等。
4、按毒性分
可分為劇毒、高毒、中毒、低毒四種。
總的來說,農藥殺蟲劑的種類是有很多的,大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要根據田間種植的具體作物以及具體的蟲害,來選擇具體的殺蟲劑。
二、常見的人工合成農藥殺蟲劑有幾種
現在使用的農用殺蟲劑大多是有機殺蟲劑,其中人工合成的農藥殺蟲劑使用廣泛,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
簡稱有機磷殺蟲劑,其主要殺蟲作用機制是抑制昆蟲體內神經組織中膽堿酯酶的活性,破壞神經信號的正常傳導,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中毒癥狀,導致死亡。這類殺蟲劑品種繁多,開發(fā)應用歷史悠久,使用范圍廣泛。從對硫磷成為全世界用量最大、最重要的有機磷殺蟲劑以來,已有50年歷史,目前有機磷仍然是最重要的殺蟲劑,已經商品化的品種多達200多種,常用的有數十種。多數有機磷殺蟲劑兼有觸殺、熏蒸等多種殺蟲作用方式。一般品種殺蟲譜很廣,但有些品種也具有較好的選擇性。使用者應該視具體防治對象和應用場合選擇合適的使用方法。這類殺蟲劑中有不少品種對哺乳動物急性毒性大,因此在使用中應注意其安全性。
2、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
這是模擬除蟲菊花中所含的天然除蟲菊素而合成的一類殺蟲劑,由于它們的化學分子結構與天然除蟲菊素相似,所以統稱為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此類殺蟲劑具有高效、殺蟲譜廣、對人畜和環(huán)境較安全的特點。重要的品種已達60多種,仍在發(fā)展之中。其作用方式主要是觸殺和胃毒作用,無內吸作用,有的品種具有一定滲透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開始使用,短期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但這類殺蟲容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目前,對華北地區(qū)的瓜(棉)蚜已幾乎喪失防治價值。
3、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
此類殺蟲劑的分子中都有氨基甲酸的分子骨架,所以統稱為氨基甲酸酯類。這類殺蟲劑是在研究天然毒扁豆堿生物活性和化學結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從來源上劃分屬于植物源殺蟲劑。自1956年第一個商品化的品種甲萘威(即西維因)問世后已有50年的歷史,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類重要的殺蟲劑。目前商品化的品種已有50多個,但真正大噸位的品種僅10多個。此類殺蟲劑的中文通用名均用“威”作后綴,如滅多威、涕滅威、克百威等。此類殺蟲劑的作用機制類似于有機磷殺蟲劑,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殺蟲作用,一般殺蟲范圍不如有機磷殺蟲劑廣,不少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品種具有高效、毒性較低、選擇性較強的特點。
4、沙蠶毒素類殺蟲劑
沙蠶是一種生活在海灘泥沙中的環(huán)節(jié)蠕蟲,體內含有一種有毒物質叫沙蠶毒素,對害蟲有很強的毒殺作用。在研究天然沙蠶毒素的殺蟲活性、有效成分、化學結構、殺蟲機制等基礎上,人們仿生合成了一類生物活性和作用機制類似天然沙蠶毒素的有機合成殺蟲劑。這類殺蟲劑品種不多,但殺蟲譜較廣,尤其在水稻害蟲防治方面,應用范圍大,如殺雙和殺蟲單。其主要作用機制是作用于神經節(jié)膽堿能突觸,阻遏昆蟲中樞神經系統的突觸傳導,導致昆蟲死亡。一般兼有觸殺和胃毒作用方式,有些品種有熏蒸作用。由于殺蟲作用靶標不同,這類殺蟲劑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產生抗藥性的害蟲無交互抗藥性問題。
沙蠶毒素類殺蟲劑對家蠶有很強的殺傷力,桑葉上只要有痕量的藥劑,家蠶吃了就會中毒、死亡。在養(yǎng)蠶地區(qū)使用此類殺蟲劑,若采取細霧噴灑措施,細小霧滴飄移極易引起桑葉被污染,進而造成家蠶中毒死亡。因此在養(yǎng)蠶地區(qū)的水稻田使用此類殺蟲劑,一定與注意克服藥劑飄移問題。
5、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類殺蟲劑
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insect growth regulators,簡稱IGR)是通過抑制昆蟲生理發(fā)育,如抑制蛻皮、抑制新表皮形成、抑制取食等最后導致害蟲死亡的一類藥劑。由于其作用機理不同于以往作用于神經系統的傳統殺蟲劑,毒性低,污染少,對天敵和有益生物影響小,有助于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有益于人類健康,因此,被譽為“第三代農藥”、“21世紀的農藥”、“非殺生性殺蟲劑”、“生物調節(jié)劑(bioregulators)”、“特異性昆蟲控制劑(novel materials for insect control)”。由于它們符合人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總目標,迎合各國政府和各階層民眾所關注的農藥污染解決途徑這一熱點,成為殺蟲劑研究與開發(fā)的一個重點領域。
6、微生物源殺蟲劑
利用細菌、真菌、病毒和微孢子蟲等來控制防治害蟲,這些微生物就稱為病原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發(fā)酵產物生產的殺蟲物質稱為抗生素,這些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都來源于微生物,因此統稱為微生物源殺蟲劑。目前界上已分離出昆蟲病原細菌90多種和變種,已知的昆蟲病原真菌有530余種,已知的病原病毒達700種以上,這么多的病原微生物中,商品化的只有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NPV病毒等少數幾種。用于防治害蟲的微生物(源)殺蟲劑一般具有安全、選擇性較強的特點。有的品種雖然原藥毒性高,但由于每畝有效成分用量很低,因此,加工成制劑使用也是安全的。微生物(源)殺蟲劑的不足之處是應用效果受環(huán)境影響大,藥效發(fā)揮慢,防治暴發(fā)性害蟲效果差。
7、植物源殺蟲劑
很多植物體內含有殺蟲活性物質,可以用做殺蟲劑,如我國古代就開始使用艾蒿葉熏蚊蠅。除直接利用含有殺蟲物質的植物的某些部位,如除蟲菊花、魚藤的根粉碎成粉狀或用水浸出液作殺蟲劑使用外,還可用化學溶劑將植物中的殺蟲活性物質提取出來,加工成合適的劑型使用。常用的植物源殺蟲劑如煙堿、魚藤酮、除蟲菊素、印楝等。
通常植物中殺蟲活性物質的含量很少,因此靠種植殺蟲植物作為商品殺蟲劑的來源并不經濟。研究植物中的殺蟲活性物質的化學結構,再進行人工模擬合成,是發(fā)展殺蟲劑的重要途徑。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就是在研究除蟲菊素的化學結構的基礎上仿生合成出來的。
8、新型 農藥殺蟲劑
“新型”殺蟲劑是相對于“常規(guī)”殺蟲劑而言的,一般人們將20世紀發(fā)展起來的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及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稱為常規(guī)殺蟲劑。近年來發(fā)展的一系列新型殺蟲劑品種或者結構新穎,或者殺蟲作用機制獨特而不同于常規(guī)余蟲劑,如吡蟲啉、吡蚜酮、啶蟲脒、丁醚脲等,而且與常規(guī)殺蟲劑相比,具有更高的環(huán)境相容性。
9、殺螨劑
螨類屬于蜘蛛綱,與昆蟲綱的害蟲在形態(tài)上有很大差異,在對般約的敏感性方面也有不同。有些農藥對螨類特別有效,而對昆蟲利的害蟲毒力相對較差或無效,因此,特稱為殺螨劑。有許多殺蟲劑兼具殺螨作用,如有機磷殺蟲劑中很多品種都具有殺螨作用,殺困劑硫磺也有很好的殺螨活性,礦物油對害螨也有很好的殺滅作用。殺螨劑分無機硫殺螨劑和有機合成殺螨劑兩大類。無機硫殺螨劑硫磺在殺菌劑部分已介紹,在此省略。這類殺螨劑一般指只殺螨不殺蟲或以殺螨為主的藥劑。一般對人畜等高等生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