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殿與享亭之間是東西廂房,左右對稱,面闊九間,進深一間。獻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外露四根明柱,前檐還有插廊,中部辟門通往大殿,卷棚頂,為清代所建。
精彩的當屬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柱頭有卷剎,柱體有側(cè)角,柱頭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形制。屋頂舉折平緩,斗拱碩大,拱瓣清晰,為典型的宋代規(guī)制。歇山部分的“二龍戲珠”琉璃懸版為明代制作,富麗堂皇,端莊肅穆,琉璃鴟吻及琉璃脊飾色彩絢麗、精美絕倫,系古建筑中的罕見之作。大殿形制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雖經(jīng)歷代維修更換過少量構(gòu)件,但大木構(gòu)件及斗拱仍為宋代遺物。它屹立在這組建筑群中間,仿佛一位貴夫人,那種雍容華貴自不待言。
碑郎里收集陳列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至明、清的歷代名碑、造像碑、墓志銘等98 通,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具有極為珍貴的參考價值。館藏文物還有大型通景堆絹《郭子儀誕辰祝壽圖》屏,吳鎮(zhèn)、米芾、董其昌等名家墨筆畫卷,以及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將軍所贈佩劍等珍貴文物。徜徉在這里,從一磚一石中,從那些梁架與斗拱間,古文化的濃郁氣息撲面而來。 芮城城隍廟大殿為五開間,進深六椽,五椽栿對劄牽設(shè)前槽柱。檐柱頭“鈍卷殺”明顯;檐下斗栱柱頭補間相同,均為五鋪作單杪雙下琴面假昂,仿真昂刻鑿精細,足以亂真;斗欹部幽較深,栱臂彎曲和諧圓潤。殿內(nèi)劄牽上置駝峰并托腳承下平榑;前后檐盡間補間后尾和山面補間后尾相交,置于大角梁的后尾之上,再以坐斗承托相交的襻間枋;明次間補間的后尾上以坐斗壓在下平榑下。用材纖細,構(gòu)造精干。
芮城城隍廟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間(一零零八年~一零一六年),元、明、清屢有修葺。現(xiàn)存大殿為宋代原構(gòu),享亭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依次為享亭、獻殿、大殿、寢殿。前院東西兩側(cè)為廊房,后院東西兩側(cè)為廂房。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檐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昂為劈竹式,螞蚱形耍頭。享亭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檐柱粗大,柱頭卷剎明顯,殿內(nèi)無金柱,柱梁砍制粗糙,未經(jīng)任何加工,元代手法明顯。獻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卷棚頂,前檐插廊,中部辟門通大殿。寢殿位于最后,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芮城縣城隍廟位于縣城中央,集宋、元、清三代建筑于一體,二零零一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