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云臺山位于圣井鄉(xiāng)中部,海拔578米,距萊城15公里,遠望其山,似龜形,所以名龜山。因山有寨,明末士民多避亂于此,所以又名龜寨山、聚圣寨。上山路有三條,分別在山的東南、西南和西北。山之陽的兩路,山勢陡峭,氣勢磅礴。東南路可乘車至中天門。西南路沿夾谷而上,經(jīng)西紅門上山。山之陰的西北路,山勢平緩,谷深峪長。
云臺山當?shù)厝朔Q小泰山,傳說山頂有泰山奶奶的行宮,所以山上一些廟宇、景點都是仿泰山修筑和命名。中天門是小憩的好地方,在此南眺,夾谷峪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兩面山勢磅礴,郁郁蔥蔥。一到春天,山上的梨花、桃花、柿子花、山楂花及各種花草相繼開放,姹紫嫣紅。特別是清明前后,漫山盛開一樹樹潔白的梨花,似皚皚白雪,覆蓋山坡;間或幾枝桃花吐艷,如殷殷胭脂點綴其間,景色十分迷人。秋到云臺山,滿山的紅葉,如紅星閃爍,點綴著蒼松翠柏。山頂遠望,泰萊平原,汶河西流,一覽無余。百丈崖下的鵓鴿樓水庫,那一汪碧水,似一塊綠色的寶石,瑩瑩閃爍。兩兩情人,劃船漫游;垂釣老翁,蹲坐四周,更增添了云臺山的風韻。
在山腰處,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平坦小路,仿佛文章高潮處的神來之筆,出乎人的意料。挺立的青松,似一把把太陽傘,山風習習,為游人營造了一個恬靜而舒適的小環(huán)境,故名“快活林”。
南天門就是一個石門樓,約有五六米長。裹一身疲憊與酷熱踏入此門,頓覺涼爽無比。到此實則已到山頂,山頂平闊,廟宇林立。
生鐵鐘重250公斤,用木棍擊之,鐘聲悅耳,能傳八里。
山寨沿山緣陡壁而建,如今寨墻、石屋已是頹垣斷壁。明清時代和民國初年,當?shù)匕傩諡楸鼙鴣y而時常遷居山上,并據(jù)之自守,從山頂保存完好的石臼、炮臺等物來看,可以想見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和防御設(shè)施等情況。
謝過臺就是一塊1.5米高、平面有十余平方的巨石,像飛來之石,放在葳蕤野草之上。旁邊有一個長3米、高1米、寬0.6米的長條石,據(jù)說是壓寨夫人的梳妝臺。謝過臺乃春秋時期齊、魯二公所建。當時,圣井一帶戰(zhàn)爭頻繁,汶陽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后經(jīng)孔子從中斡旋,以禮勝齊,促成雙方握手言和。齊國決定交還所侵魯?shù)兀腙栔?。史載,公元前500年,魯宣公和齊景公會盟于云臺山南面的夾谷峪。然后,兩人攜手從西紅門登覽山頂,指出交還魯?shù)氐姆秶⒃诖诵拗酥x過臺,以作紀念。
和尚洞由外洞和內(nèi)洞構(gòu)成,外洞向西稍偏北,沿口高7米,寬12米,深4米。洞內(nèi)正上方是內(nèi)洞洞口,高約1.4米,僅容成人一人通過。洞深未知,現(xiàn)尚無人能到盡頭。洞內(nèi)忽大忽小,曲折彎轉(zhuǎn),高低不平。傳說古時有一和尚在此洞常住修煉,故稱和尚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