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麻花,因源于中華民族農(nóng)業(yè)始祖教民稼穡、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的起源有其傳奇性。南北朝時,西魏大統(tǒng)四年(538年),河東行臺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玉璧城曾發(fā)生過兩次大戰(zhàn)。東魏的高歡政權,于公元542年和546年,兩次攻打西魏的于文泰政權,都以高歡失敗而告終。明代御史宋儀望曾寫詩云:軺車轉入稷山城,城畔猶傳玉璧營;戰(zhàn)骨只留荒冢土,蕭蕭落水盡悲聲。此地汾河南玉璧城周圍為戰(zhàn)地實營,因戰(zhàn)亂災荒,在這里生息的民眾,雖草木茂盛,但野獸出沒,毒蝎橫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人們?yōu)樵{咒蝎毒,在每年的陰歷二月初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蝎尾狀,油炸后吃掉,稱之為“咬蝎尾”。這種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蝎尾,演變成兩股、三股稷山麻花。古老的麻花繩子、大姑娘小媳婦的麻花辮子,與稷山麻花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稷山麻花始創(chuàng)于隋朝開皇年間,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獨特,純手工制作。特別是稷山翟店老街一黃姓開的“品香齋”麻花店,其麻花精細小巧,狀如雙龍盤繞,色澤金黃油亮,味道酥香脆爽,每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其西位村的親家寧氏在長安及蘭州經(jīng)商,便差人返鄉(xiāng)學得好手藝,在長安、蘭州開辟“品香齋”稷山麻花連鎖店,轟動一時。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宰相裴耀卿(681至743年),字煥之,稷山人氏。唐開元初年,玄宗升耀卿為長安令,后任濟、宣、冀三州刺史,升任戶部侍郎,調任京兆尹、侍中,升為尚書左丞相,封為趙成侯。他在做州官和朝政理事時,終不忘將家鄉(xiāng)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棗兩大地方傳統(tǒng)名特產(chǎn)介紹給朝中,使稷山麻花、板棗得以成為宮廷佳品。
元世祖監(jiān)察御使姚天福,稷山南陽人氏,其升任刑部尚書后,在江浙一帶任揚州路總管,吃到家鄉(xiāng)稷山小麻花,贊不絕口,力薦元世祖忽必烈品嘗,受到皇親國戚的青睞。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稷山佛峪口一帶屯積練兵,登基后始終沒忘稷山一帶享有盛名的麻花,常食不厭。
清代大學士、一代文豪紀曉嵐曾對推介稷山麻花做過歷史性的貢獻。紀曉嵐的岳父馬永圖,敕封儒林郎,曾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山東城武知縣和內閣中書。馬永圖生有四女,次女嫁與紀曉嵐。紀曉嵐常吃到岳父帶給他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棗,細細品味,感悟許多,撰文稱頌。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紀曉嵐向皇上介紹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親口品嘗,稱道:“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庇纱?,稷山麻花被列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進貢。稷山麻花隨之名聲大振,傳名后世。
最早享譽秦晉豫黃河三角洲的山西稷山麻花,是中華傳統(tǒng)風味特色名吃。如今,趙氏四味坊麻花在全國21個省市消費者中頗受青睞,在省城太原、首都北京及深圳、烏魯木齊、大連直至冰島哈爾濱,包括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老外在內,排起了長隊,購買稷山麻花者絡繹不絕,成為都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視臺、山西日報、山西電視臺等中央、省級平面、網(wǎng)絡媒體,不惜版面和時段,集中策劃,輪番炒作,使稷山麻花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紗。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qū)別。
原料配方(成品約168只,重約6公斤) 面粉5公斤,砂糖粉0.5公斤,植物油0.075公斤,奶粉0.175公斤,堿粉0.105公斤(冬季0.1公斤), 明礬0.1公斤,炸制耗用植物油1.25公斤,如制拌糖麻花另備撒用糖粉0.65公斤,如制咸味的可減少砂糖粉,加用適量冰蛋和鹽。
疏松劑的調配:明礬加冷水0.1公斤,堿粉加冷水0.35公斤,分別化成溶液,然后再將堿水徐徐倒入礬水內,用鏟進行攪和,直攪到?jīng)]有泡沫為止。即可使用。操作時不可將礬粉與堿粉混合在一些加水,防止濺出,影響安全。這種疏松劑是使酸堿中和產(chǎn)生碳酸氣而膨脹,使之耗油少而產(chǎn)品松脆。此外,用小蘇打、堿水或酵母面團亦可和成疏松劑
面團制作:面粉與糖、油、疏松劑混合均勻后,另加水約1.5公斤,調制成面團。成型前要將面團靜置40分鐘,如不靜置,就會變成死面麻花影響口感。
成型:將面團開塊,切成需要重量的小條,逐只搓成約40~50厘米長的細長條,要求粗細均勻。操作時要注意搓長,不要拉長,否則會使成品韌縮成“矮胖形”。搓好后雙起搓成兩股繩狀,再雙起搓成四股鉸鏈狀,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長短均勻。
氽制:油在鍋內燒熱,放入生坯,用特制筷子輕加攪動,待浮起,顏色成金黃色時即可撈起。外表如需撒用糖粉,最好在銷售時臨時拌制。如拌制過早,糖粉容易被油分潤濕,影響顏色光澤。
顏色要求金黃或深黃,外表糖粉無溶化現(xiàn)象。外形應瘦長均勻,中段(除兩端)在四絞以上。食感松脆,無軟韌現(xiàn)象。含水量要求在10%以下,才能達到松脆不油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