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三臘菜綠如翡翠、吃在嘴里不辣,但辣味竄鼻而過,口味獨特。三臘菜,最講究的是主原料的野性。野麻菜,長在溝塘邊、田埂上,迎風而生,呈墨綠色,齒狀葉,有點像雪里蕻,大的似鍋蓋,小的像盤子,不用施肥,也不用為它噴灑農(nóng)藥,或許正是那葉間的麻辣,令侵犯它的小蟲命休矣,真是純粹的綠色食品。
冬季適量吃些白駒三臘菜,能調節(jié)口味,增進食欲,又能溫肺補胃,預防風寒,酒桌上有此一味,可以醒酒、解膩。偶有一股辣氣穿鼻而出,則不免眼中淚水盈盈,胸中濁氣頓釋,倍覺清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其有“通肺豁痰,利膈開胃之神功”。
1、冬至過后,把購來的野麻菜用繩子串掛在避光通風的房屋北檐后,在寒風中風干兩個“九”,這樣辣味才濃。
2、做時,去黃葉留根,洗凈、切碎,放在鍋內用文火炒至三成熟即可起鍋。炒時要注意不能太熟,熟過了,菜也就黃了,吃時辣味不夠。
3、炒好的麻菜盛于大盆中,使之冷卻后,再配上事先備好的調料,如十斤麻菜需熟香油一斤半,切碎的蘿卜干二斤左右,生抽一斤,精鹽八兩,味精白糖少許,拌和均勻,最后分裝在廣口瓶中,密封保存,半個月左右即可食用。
白駒三臘菜,鹽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相傳600多年前,文學巨匠施耐庵在興化安豐、大豐白駒一帶采風、撰寫《水滸傳》時,其餐桌上常有的一道佐菜就叫三臘菜。三臘菜以野麻菜為主要原料,具有開胃通氣、驅寒止痛之功效。幾百年來,到了臘月,安豐不少人家都要做一些三臘菜。除自家食用外,還饋贈親友,三臘菜的名氣漸漸傳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