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其主要產地是唐代明州余姚上林湖(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上林湖)一帶,因五代時劃歸越州而得名“越窯”。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制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xù)燒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
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贊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苑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里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世界。
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贊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xiàn)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造型豐富多彩。東晉的青瓷造型偏重經(jīng)濟實用,到了南朝,器型演變得挺拔修長、瘦俏輕盈。眾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為主流,罐、壺、碗、盂、盒、洗、水注、缽、硯、熏、爐、尊、燈、虎子、瓶、盞等是常見器形。還有的青瓷器皿取動物形象作為造型的局部或整體,優(yōu)雅別致,妙趣橫生,大大改變了漢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罐、碗、壺等造型單調的局面,同時又將實用器形雕塑化,諸如:臥羊、熊尊、鳥盂、虎形、獅形插座,融觀賞實用于一體。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雞首壺和青瓷虎子。雞首壺是六朝時期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為深盤口,細頸,鼓腹,平底。雞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壯有力,有的柄端呈龍首型。這種造型出現(xiàn)于東晉晚期,以后逐漸流行。關于雞首壺的用途,根據(jù)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當時煮茶的方法,用雞首壺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國飲茶歷史悠久,《神農本草》載:“神農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比藗円呀?jīng)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東周西漢四川等地逐漸形成飲茶習慣,東漢時飲茶之風傳到長江下游,兩晉時發(fā)展很快,尤其是東晉,飲茶已成為王室貴族的一種嗜好。
因此,雞首壺流行較為普遍。青瓷虎子是越窯青瓷的另一種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臥虎形,“虎頭上仰,口鼻張揚,虎牙外露,環(huán)眼暴珠,雙耳挺豎,須毛剛勁,面有斑紋,短頸縮項?!被⑸矶追嘲磸澢卫K紋提梁,腹部兩側刻畫飛翼?;⒆拥臍v史從考古資料看,可上溯到戰(zhàn)國和漢代,那時出的青瓷虎于造型簡單未呈虎形,到六朝時期開始有所變化。它的用途有兩說,即可當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時期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人文觀念滲透到藝術的各個領域,形成了特殊格調的時代個性,表現(xiàn)在對瓷器造型的審美追求上,則有別于漢代的渾厚,流露出江南水鄉(xiāng)的靈秀之氣.明顯地受當時當?shù)氐奈幕尘啊⒔?jīng)濟狀況、生活時尚、審美意趣的影響。從三國到南朝,其造型的演變一脈相承.從擺脫單純的日用到追求質拙靈巧的美與實用有機結合,形體由扁矮碩圓到修長瘦俏,輪廓從刻板的圓弧到富于變化的優(yōu)美曲線,這些時代特征在六朝青瓷盤口壺、雞首壺、虎子等器形的演變過程中,表現(xiàn)得尤為顯著。
唐代
唐代越窯青瓷佳品中除了執(zhí)壺、罌、盤、缸、洗、缽、碗、杯以外,還有燈盞、熏爐等器皿,如浙江臨安出土的越窯褐彩如意云紋鏤孔熏爐,全器由蓋、爐、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頭盔形,有鏤孔,釉色青綠,整個爐身繪有釉上彩如意云紋,富有新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爐身下設五個獸頭支足,爐座的造型也頗具特色。此爐為焚香用具,體積較大且造型別致,為唐代越窯青瓷的上品。越窯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不僅質量顯著提高、品種繁多,而且裝飾亦精美動人。瓷器的質量較高,在器物的裝飾上與三國兩晉時期一脈相承,并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并有獨到之處的作品,使六朝越窯瓷器的裝飾藝術更加璀璨奪目。
秘色瓷
隋唐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使陶瓷工業(yè)的制造技術突飛猛進。越窯產品追求“似冰類玉”的釉色效果與高超成熟的制瓷工藝密不可分。在唐代,以釉取勝的越窯幾乎是專門提供宮廷的用品。用官府督造,這也是后來官窯的前身。唐代"秘色瓷"造型嚴謹,釉色青翠均勻,色澤典雅,體現(xiàn)了盛唐時卓越的制瓷工藝水平?,F(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唐代越窯"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時為越窯青瓷發(fā)展的頂峰。具有代表的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八棱凈水瓶”就是越窯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條突棱為裝飾,與瓶頸三道弦紋呼應,造型簡潔典雅,釉色均勻如湖水般碧綠柔和,風格素雅。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鐵,用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光潤,細膩華美。
在唐代越窯古瓷的裝飾藝術已經(jīng)得到高速的發(fā)展,其裝飾方法雖然承襲傳統(tǒng)的刻花、劃花、印花和堆塑等,但其技藝手法卻頗有進步,如刻花和劃花是用流利的線條在胎上釉下刻畫出生動活潑的紋樣。有龍、獅子、鳳鳥、仙鶴、鶴鵝、雙魚、牡丹、蓮花、寶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紋樣,布局嚴謹,生動活潑。青瓷的圖案生動逼真,適合時尚,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文體生活等有很大的幫助。唐后期擊甌奏樂的人很多,他們在碗內注入多少不同的清水,便可敲擊成樂,這樣的瓷碗必定胎質堅密,燒成時溫度很高。越窯瓷即具有如此特性。秘色瓷更是釉面勻凈,開啟了陶瓷質感如玉類冰的新風,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中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p>
由于唐代對外交往的頻繁,在唐代青瓷中,還可見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痕跡。具有代表的是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青瓷鳳首龍柄壺”,壺身是一修長的瓶體,壺蓋是一個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彎曲的柄塑成一條由口至底的矯健長龍。造型巧妙,形態(tài)生動。它既吸收了當時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造型,又把中國特有的龍鳳融為一體,是一件中外文化結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見器皿品種。壺上的裝飾紋樣設計也是唐瓷中的典型。
壺腹部有六組聯(lián)珠紋,聯(lián)珠紋內安排六個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處安排有月亮、星星、飛鳥、水壺等,下層是六組精美的寶相花圖察,壺頸和足部安排了聯(lián)珠、蓮瓣、卷草等裝飾,整件器皿造型優(yōu)美瑰麗。主題紋樣也頗為突出,造形和整飾兩者結合得十分巧妙。這些足以說明沿著絲綢之路,淵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國彩陶藝術增添過絢麗的光彩。
陶瓷藝術燦爛輝煌的基礎是精良的制作工藝,唐代越瓷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裝飾水平,都顯示了盛唐的風范,藝術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技藝與風格,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不可忽視的階段,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明瓷器的國家,并且源源不斷地運銷海外,對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響,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國”的雅稱。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名窯遍布全國各地,各類瓷器爭艷斗妍、燦若群星。而燒造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當首推越窯。
越窯遍布山陰、會嵇 ( 山陰、會嵇今紹興市 ) 、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窯從商代燒造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起直到東漢時期,我國陶 瓷史上劃時代重大發(fā)明,上虞縣小仙壇、帳子山一還發(fā)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國目前 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于世,是因為她不但釉色類玉、類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眾多千瓷百態(tài),深受國內外人們所喜愛和珍視。越窯瓷器從東漢創(chuàng)造成熟瓷器以來歷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直 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時期已形成一個龐大制瓷系統(tǒng),吳越王時期還專設了官窯“秘色窯”,秘色窯在民窯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由于青綠美麗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線劃花紋,被稱為青瓷中的精品為世人所珍視。促使越瓷大發(fā)展,不但是國內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窯瓷器的大量對外輸出國外。從當前(2013年)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窯又可以居首位。越窯青瓷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
越窯青瓷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考古證明,其主要產地唐代明州慈溪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上林湖一帶(五代時劃歸越州)是中國的青瓷發(fā)源地,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堿,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后期,燒制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fā)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制瓷業(yè)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發(fā)展,呈現(xiàn)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有“龍窯”數(shù)百座,燒出的產品有釉陶和印紋陶,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于漢,盛于唐,特別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燒制的技藝已達到了純熟的程度。那時,由于創(chuàng)造了將肧體盛于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操作法,從而使產品器形端正,肧胎減薄,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其中尤以“秘色窯瓷器”(青瓷)最為著稱。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贊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并贊美越瓷“類冰似玉”。越瓷從唐代開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許多國家。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說來比較單純而相對穩(wěn)定,變化不是太大,樣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襲兩漢舊制,顯得拙樸規(guī)整,淳厚穩(wěn)重,只有西晉青瓷造形豐富,承前啟后,藝術性又特別強,設計方面做到了在實用的條件下適當注意美觀大方??傮w感覺清新典雅、柔和輕巧。到了唐代,各個藝術門類都得到了高度的發(fā)展。越窯青瓷在唐代輝煌璀璨文化的影響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窯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窯可以說是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窯場擴大、作坊激增。僅上虞縣就有28處。官府設立貢窯,其產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并躋身于社會上層的生活領域。也由于越窯產品與金銀、寶器、絲綢、珍品并列,使越窯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許多文人紛紛吟賦作詩來贊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的“越甌秋水澄”;鄭谷的“茶新?lián)Q越甌”;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狈从沉嗽礁G瓷的釉色特點?;虮逃癜憔К?,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為茶具風氣很是盛行。陸羽在其名著《茶經(jīng)》中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玉”、“類冰”瓷青則茶色綠。這雖是從飲茶的角度來議論,卻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實屬工藝與設計結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證實青綠釉或是青黃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疇。釉色中當以青綠色及湖綠色為上,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詩句。